2008年3月24日

潰瘍性結腸炎初期與痔瘡、腸胃炎相似 警覺性不足易延誤治療

一名大學教授血便長達五年,一直被當作痔瘡治療,另一名年輕女性則有血便及拉肚子,以為是腸胃問題,吃藥治療症狀卻未獲改善,兩名患者經過檢查後皆是罹患潰瘍性結腸炎,醫師提醒,由於初期症狀與痔瘡及胃腸炎相似,很容易讓患者失去警覺性,而延誤治療時機,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必須切除,還可能引發敗血症,危及性命。




醫師表示,這名35歲的女性患者,起初只有血便及拉肚子症狀,但吃一段時間藥後仍未改善,且情況越來越嚴重,後來每天幾乎拉20、30次水便,體重更從85公斤掉到65公斤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潰瘍性結腸炎 : 西醫定義

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,以腸道炎症病變為主的疾病,其特徵表現有腹痛、腹瀉、黏液膿血便。病變往往由直腸及結腸末端開始,之後向上發展累及整段大腸。一般起病緩慢,症狀在數星期內逐漸加重,至出現典型的黏液膿血便。當中約 20% 的患者,首次發病即會泄瀉膿血便,並伴隨其他嚴重症狀,病變涉及整段大腸。


潰瘍性結腸炎好反覆發作,患者通常急性發作持續數星期至數月,之後有段漫長的緩解期,如此交替出現或持續並逐漸加重。


潰瘍性結腸炎 : 中醫定義


潰瘍性結腸炎,由世界衛生組織於 1973 年定名為特發性結腸炎,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。本病是一種以慢性腹瀉、腹痛、黏液和膿血便為主症的炎性疾病,病情輕重不等。根據其臨床表現,歸屬中醫內科的「泄瀉」、「痢疾」、「便血」、「腸風」或「臟毒」等範疇。


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本病的存在,《黃帝內經》中有「腸擗」的記載,症狀即包括「便血」、「下白沫」、「下膿血」等。《金匱要略》創用白頭翁湯桃花湯,以清腸解毒、溫澀固下之法進行治療,對後世影響很大,為本病提供了理論依據。現代中醫認為本病為內癰,治法以灌腸結合內服藥為主。


在用藥方面,傳統方藥以健脾益氣、清為主,不過益氣活血方藥日漸受到重視。有關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機理,近年來進行了大量的探索。


綜合而言,潰瘍性結腸炎屬臨床常見難治病,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優勢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

經轉介至澄清醫院檢查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,患者從直腸到升結腸約100公分長得黏膜已嚴重潰爛,且已有敗血症跡象,必須做整條大腸的切除手術,以小腸做J型囊袋替代直腸儲存糞便,部份小腸將來會代償大腸功能。




另一名58歲的大學教授,血便長達五年,一直被當作痔瘡治療,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是罹患潰瘍性結腸炎造成的血便,由於患部僅離肛門五公分長,經藥物治療後,已獲得控制,並無血便現象。




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原因目前不明,初期症狀和腸胃炎及痔瘡相似,以血便及拉肚子最常見,長期拉肚子的原因是大腸黏膜已發炎潰瘍,大腸黏膜無法吸收水份而形成腹瀉,因輕重程度不一,往往因為結腸黏膜潰爛導致血便現象,如果長期血便未能改善,最好能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。




不過,並非所有的潰瘍性結腸炎都需要手術,邱錫雄表示,在服用藥物無效及發現整條腸子有潰爛情形,或是有惡性變化,才需要手術治療,否則應以內科治療為優先。